最新目录

从治理湖泊到研究海洋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来源:人民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座落在东方武汉湖。从周以勇的办公室往外看(上图,资料图),东湖的水显得格外湛蓝。 周以勇,65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

来源:人民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座落在东方武汉湖。从周以勇的办公室往外看(上图,资料图),东湖的水显得格外湛蓝。

周以勇,65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他从小就住在东湖边,他的研究从东湖开始,一步步走向大海。

潜心学习,在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中找到突破口

“水中的草鱼、水中的荷花、岸边的垂钓者构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在周以勇的记忆中,小时候,东湖清澈见底,湖畔四季皆美。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各种生物。

1977年,周以勇考入武汉大学。出于爱,他选择了生物系。当时,东湖的水污染越来越严重。 “东湖的水起初是可以喝的,后来出现了蓝藻水华。水质变差,净水成本越来越高。”从那时起,周以勇就下定决心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研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大学毕业后,周以勇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刚开始工作时,他关注的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即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的具体水污染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真的太大了。水华的根源在于水中的氮、磷等养分含量过高,导致藻类泛滥。然而,水中的藻类较多而且营养素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知道从何说起。”周以勇说。

为了找到具体的切入点,周以勇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一边做实验一边找资料。在他的研究中,他发现藻类分泌一种酶,将大分子磷切割成小分子,然后可以被吸收和生长。为了研究藻类分泌的酶的性质,周以勇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文献。当字太小时,他用放大镜阅读。当他看到关键内容时,他用卡片写下来。最终,他确定了自己研究的突破点——磷循环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

周以勇的研究方向虽然小,但觉得很有意义。 “只有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找到最本质的特征。”周以勇说,做科学要注意大事,做好小事。

重复实验揭示藻华与磷营养的密切关系

周以勇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发现,不同条件下浮游生物分泌的酶活性反映了活性的差异有其更本质的特征。周以勇用动力学参数来表达差异,进一步揭示了藻华与磷营养的密切关系。该研究成果由水资源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根据野外和室内的大量研究,生态学家发现制约藻类生长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分别是氮和磷,氮磷需求比由藻类是固定的,如果氮满足需求,那么缺的是磷,缺的是氮。”周以勇介绍,总之,氮磷循环不是孤立的,于是他开始思考这两种元素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关系。

2001年,周以勇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环境生物化学学科组,今天,周以勇和他的团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00多篇关于水污染控制的论文。 ”说到成绩,周以勇总是很谦虚。“没有水生研究所的扎实基础,就不可能有成绩。这些也是团队的成果。”/p>

周以勇及其团队的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的资助国家基金委、“水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年,周以勇获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重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赤潮缺氧等生态灾害的发生机制。

出海科研,带领团队构建生态酶学理论体系

在实验过程中,周以勇的视力越来越模糊,1993年,周以勇出国留学前去北京体检,被确诊为色素性视网膜炎山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放弃科学研究,还是继续向科学前沿挺进?

“我几乎看不到了,我还能想吗?”周以勇说。视力障碍给周以勇的科研带来了困难,但他的科研热情并未减弱。他的眼睛几乎看不到东西,所以他依靠学生和同事给他口头报告,或者用盲人手机学习最新的文献,了解科学研究的进展……

当海为科考巡游,风起云涌,学生们为他担心。有危险,不许他参与苦役,但周以勇还是会尽力帮忙的。 2019年9月,周以勇和他的学生在地中海巡航时遇到了风浪。他在船上写道:“天是蓝的,水是蓝的。出海就知道海有多宽。破浪乘风的人老了。云帆。”

现在,周以勇团队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赤潮研究的学术优势和信息资源,逐步明确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海洋中氮、磷等养分之间的关??系。他们融合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湖沼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生态酶学的理论体系。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zonghexinwen/2021/0714/822.html



上一篇:流入大海泥沙凭空消失了原来地球已被一条“裂
下一篇:海洋生态保护论坛倡议在贵阳发布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