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漂在海上的科学家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辽阔浩渺的海面上,海洋科考船劈波斩浪、风雨兼程。一次次航次调查取样,奠定了我国海洋科学底层的基石。而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丘仲锋,从18岁第一次

在辽阔浩渺的海面上,海洋科考船劈波斩浪、风雨兼程。一次次航次调查取样,奠定了我国海洋科学底层的基石。而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丘仲锋,从18岁第一次看到海那刻起,就注定了他与海洋科研有解不开的情缘,从此成为一次次航次调查的参与者。

作为21世纪成长起来的海洋科学青年专家,丘仲锋见证、参与了我国海洋科学快速发展的新航程。追随丘仲锋的航线,按图索骥,可以窥见我国近20年来的海洋科学发展历程。

结缘海洋 一往情深

1997年,18岁的丘仲锋考入厦门大学。报到的时候,看惯了山间风物的丘仲锋才第一次看到海,曾经在文学作品中对海洋的印象第一次复刻进了现实,神秘又浪漫。虽然高考志愿填报海洋学专业实属偶然,但自那一刻起,他对这个专业便开始无限憧憬。正所谓,结缘海洋——情不知所起,却一往而深。

丘仲锋

“我当时学的是海洋物理专业,最主干的课程是海洋声学,声学是海洋水体环境探索一种最主要的手段。得益于当时学科的全面设置,我们在学习水声之外,把海洋涉及的学科都系统地学了一遍,包括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甚至包括海洋法等,此外,还有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等工科基础课程,非常全面。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我对海洋充满了全方位的兴趣,也为将来从事海洋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就这样,在厦门大学系统全面的4年学业结束以后,丘仲锋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丘仲锋的研究方向大体上围绕着海洋探测,同时也做了一些海洋环境、生态环境的课题。“接触到生态环境的课题后,尤其是接触了水质生态环境后,我意识到水质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所以接下来的这么多年,我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海洋环境探测开展,包括对水质生态环境的探索。”

从2006年完成博士学业起的5年时间,丘仲锋留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继续他的海洋研究。其间,两年的法国马赛地中海大学博士后和半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工作经历,带给了他不一样的体验。围绕兴趣开展的科研,更加纯粹的学术工作,以及这些在学科上有着深厚积淀的团队的科研氛围,都促进使丘仲锋在此后的科研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回首近十年的求学生涯,丘仲锋感慨万千。他最难忘的是恩师们的关照,引领他走出了一条不断攀登的科研路。

丘仲锋说,本科期间,物理海洋学专家胡建宇老师就给他埋下了从事科研工作的种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那半年,我一直跟着胡老师和他的团队出海处理数据、写程序,他完全把我当研究生要求,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最后,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发表在了《海洋科学》上,那应该是我科研的起步。”

而丘仲锋本科时的班主任陈明茹老师,则鼓励他走上了科研道路。“在我最迷茫的时候,陈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为我指明了方向。因为我是家里的长子,责任比较重,家里也希望我早点工作。所以我大学四年级没有准备考研,已经要去找工作了。那时,陈老师和我聊天,她觉得我应该能够再往上走,那样我的人生、事业可能会更好。一席话让我个人的观念有了转变,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研究生期间,连同导师何宜军老师在内,丘仲锋身边的老师都是真正的海洋科学家。他们踏实、专注的工作态度,让丘仲锋很受触动。“在他们的熏陶和感召下,在那样的氛围下,我愿意跟随他们做海洋研究,希望能为我们国家做点贡献。”

专注海洋科学研究

老师们的影响在丘仲锋这里实现了代际传递,他把这些感悟与体会应用到了带学生和团队中去。“我觉得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标准,让他知道应该做什么事。其实我觉得,知识是一方面,能力更重要,经验一定要有。我让他们出海,让他们做培养测试,给他们推一些标准,这样的话,不管学生本身的情况怎么样,通过几年的培养,他就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拥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当然,有些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启发。”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从2011年年底至今,丘仲锋已经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工作了9个年头,南京的这些年对他来说是又一种成长。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qikandaodu/2021/0610/785.html



上一篇: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以海洋气象学课程
下一篇:南大洋发展的热点展望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