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探(3)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海洋科学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

3.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海洋科学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并按二级学科设置教师—研究生联合支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师生互动,推动“组织育人”。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每年组织1—2次红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1次“两优一先”评优表彰活动,党支部活力持续提升,组织力不断增强。健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三年多来,学院官网和官微推送“优秀学子”系列稿件380多篇、“两学一做”系列470多篇稿件,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彰显组织育人实效。编印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章立制》《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等6部党建系列出版物。学院党委于2016年荣获“中山大学先进党委”。

[1]刘亚婷,陈省平,邹世春,等.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7)[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00-304.

[2]陈省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从认知到升华[J].教育现代化,2018,5(17):203-204.

[3]宁曦,陈省平.基于协同理念的实践育人探索[J].学园,2018,11(08):171-172.

[4]陈省平,宁曦,刘亚婷.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高教学刊,2018,(08):77-78+81.

[5]陈省平,潘云智,汪帼英.发挥微信平台的整合优势,深入推进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2018,(09):15-17.

[6]陈省平,汪帼英,宁曦,李颖.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4):169-171.

[7]刘亚婷,陈省平,宁曦,韩墨香.基于PDCA循环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10):94-97.

[8]潘云智,陈省平,宁曦,刘亚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4):98-100.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为使命,深入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一、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贯穿育人全过程1.课程育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并实施了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海洋科学学院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二级学科培养硕士生→三级学科培养博士生的思路,构建海洋科学专业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解决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体现全程性;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等15门专业必修课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大国责任、学术前沿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占比1/3;固化教学内容,编著出版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目前已出版17部,正在编著中的有8部,预计最终将出版40余部教材,突出前沿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强化知识引领[1]。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认识学院、认识大学、认识自己、关爱自己、动商、诚信、海洋争端、四个自信等10个教学专题,重点解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诚实守信、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2.科研育人,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海洋科学进展、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等课程,推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院安排专门的实验技术老师负责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本科三年级第二学期启动导师制,四年级学生全部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实施毕业论文研究方舟计划,投入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研究,并鼓励升学深造;支持导师围绕学生科研兴趣和自身科研项目组建本科—研究生联合研究兴趣组,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3]。海洋科学学院共培养毕业本科生496人,本科生发表研究论文87篇。学院推动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研究生阶段成效显著,本科毕业深造率从五年前的44.3%上升到75.38%。3.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形式,推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海洋科学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先后建成了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科学广东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科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已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10多家单位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聘任50多位行业专家、研发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讲座、授课、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每年暑期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野外实习课程,实验实践类课时占比,从五年前的25.3%提高到40.3%。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运营“海精灵志愿者协会”,每年举办一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和粤港海洋夏令营,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号召[3]。每年开展“我的母校”招宣实践活动,每位学生均利用寒假回一趟中学母校,传递梦想,传递信心,感恩母校,回馈母校,在实践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二、构建文化、网络大环境,聚焦心理障碍、经济困难小群体,覆盖育人全方位1.文化育人,以制度化实现规范化,形成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文化认同,营造出“宜教宜学”的良好氛围。海洋科学学院制定本科生事务委员会、本科生科研训练等工作指南,以及学生综合测评、推免、奖助金评选等细则,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机制;完善业绩核算、职员规范、行政运转等制度,构建以团队为单元的内部运行机制;通过制度的文件化,不断征求师生的意见,取得共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师生觉得有尊严,让师德师风、诚信建设潜移默化,让教风学风建设深入人心,营造了“宜教宜学”的良好氛围,每2年修订一次《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制度选编》[4]。海洋科学学院制作视频宣传片6部,累计发放学院画册1万多份,建设灯箱墙报,打造精品展区,充分发挥院史育人作用,不断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学院实施海·阳体育计划,学院学生男、女排球队分别获得2013年和2015年全校冠军,学生帆船队获得2017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乙组冠军,实现了竞技水平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编印《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思践悟》等党建出版物。每年举办“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山大学海洋科技文化节”,获得2016年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网络育人,引入“微信教育”,抢占新媒体平台,把教学、科研、思想、安全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整合优势。海洋科学学院积极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制定《新媒体运行管理细则》,成立新闻中心学生社团组织,负责运营官网和官微,增强网络队伍。引入“微信教育”,打造正能量充沛的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海洋资讯和学院动态,畅通“学院—社会”“学院—家庭”之间互动渠道,助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目前,学院官微每天坚持推送3—5条微信,打造海洋微课堂、海洋班风、海洋学子、两学一做、海院新进人才、海院师说、海院午餐会、海科院迎新、海洋科普、海洋资讯等精品栏目,单月推送文章数量已突破200条,单月阅读量已突破5万次,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同时,让党的声音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5]。通过微信互动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学院领导成了师生员工的倾听者与引导者,五年来,学院师生引发舆情事件零发生。3.心理育人,优化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预防干预水平,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海洋科学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面向所有学生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心理状态及行为特征,正确面对生活事件和负面情绪,妥善控制个人行为。学院每年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每学期组织3—4次学生干部例会,每月开展1次宿舍检查,摸查作息不正常、旷课、挂科、体测不合格等学生,通过团体辅导、个体约谈等方式,分析、识别心理行为问题。针对特定潜在问题学生,深入分析具体问题成因,联合家长沟通反馈信息,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将“心理危机干预”前移为“心理问题预防”[6]。学院认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考试纪律教育和考试前后心理健康教育等节点工作,健全完善学生安全及非正常死亡事件应急预案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五年来,学院学生出于心理及学业原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4.资助育人,精准帮扶,引导学生正视困难、自立自强,激发使命担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海洋科学学院由本科生事务委员会统筹构建了“物质帮助→精神支持→发展推动”的资助育人方式:综合家庭背景资料、学生谈话描述、校园生活情况等,评定学生经济状况,精准识别经困学生,坚持“四有”原则,做到一人一档案;新生入学前,广泛宣传国家、学校资助政策及办理手续,逐一联系贫困专项、高校专项学生,指导有需要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扫除入学障碍;入学后,组织经困生参加勤工助学,培养自强自立精神,引导他们正视困难,靠勤奋摆脱贫困,激发使命担当[6]。五年来,学院从未有一名学生因交不起学费失学,所有经困生100%获得学位授予,100%升学或就业;一批经困生刻苦学习,脱颖而出,2017—2018学年,经困生中45%获得各类奖学金,全院本科生党员16名,其中经困生8名,占50%。三、组建思政教育大团队,完善思政教育制度框架,实现育人全动员、全参与1.管理育人,引入“目标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学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实党委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把入职政审关,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确保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良好发挥。建立并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明教学纪律[7]。强化师德教育,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注重师德宣传,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强化教书育人职责,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学院制订了目标管理方案: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三参与课外科研训练9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深造率80%以上,就业率98%以上,体测达标率98%以上,学生出于学业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每年分别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升学就业质量报告和微信运营质量报告,紧盯目标,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8]。五年来,学院师生意识形态事件零发生,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发生,师生引发舆情事件零发生,实验室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师生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教师教学事故零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零发生。2.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学院突破教师、行政教辅人员与辅导员的传统分工局限,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积极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8]。(1)实施双班主任制:除了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专业班主任以外,另安排负责党务、人事、教务、科研、实验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担任副班主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2)实施师生午餐会制度:每2—3周举行1次,推动师生互动,言传身教,以打破课室的空间局限,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3)专设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参与学业辅导工作,负责动员、组织、指导、保障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训练。(4)实施新生领航计划:遴选优秀学长对接新生,通过情况摸查、注册报到、宿舍内务,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辅导。(5)实行团藻促学计划:针对具体的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3.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海洋科学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并按二级学科设置教师—研究生联合支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师生互动,推动“组织育人”。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每年组织1—2次红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1次“两优一先”评优表彰活动,党支部活力持续提升,组织力不断增强。健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三年多来,学院官网和官微推送“优秀学子”系列稿件380多篇、“两学一做”系列470多篇稿件,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彰显组织育人实效。编印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章立制》《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等6部党建系列出版物。学院党委于2016年荣获“中山大学先进党委”。参考文献:[1]刘亚婷,陈省平,邹世春,等.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17)[C].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00-304.[2]陈省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从认知到升华[J].教育现代化,2018,5(17):203-204.[3]宁曦,陈省平.基于协同理念的实践育人探索[J].学园,2018,11(08):171-172.[4]陈省平,宁曦,刘亚婷.构建“协同育人”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高教学刊,2018,(08):77-78+81.[5]陈省平,潘云智,汪帼英.发挥微信平台的整合优势,深入推进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2018,(09):15-17.[6]陈省平,汪帼英,宁曦,李颖.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工作模式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4):169-171.[7]刘亚婷,陈省平,宁曦,韩墨香.基于PDCA循环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10):94-97.[8]潘云智,陈省平,宁曦,刘亚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4):98-100.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qikandaodu/2020/1109/369.html



上一篇:美俄深海空间站研制发展概况
下一篇:守初心耕海探洋七十载 担使命披风踏浪砥砺行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