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从探月探火到搭建空间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一号”探火,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一步一个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一号”探火,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到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一步一个脚印,短短数十年,已然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中国人的空间探索之路迈出标志性一步

4月29日11时23分,在海南文昌,伴随着尾部喷射出的耀眼火焰,通体洁白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徐徐升空。距离卫星发射中心数公里外的海滩上,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人们,激动地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任务总指挥王翔说。

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1992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目前已实现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太空飞行和安全返回,圆满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务。

书写传奇,中国在多个领域填补人类历史空白

仅仅在天和核心舱发射的前几天,我国刚刚公布了第一辆火星车的名称——“祝融号”。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祝融号”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目前,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正在火星停泊轨道运行,为5月中下旬择机着陆火星做准备。

天问一号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项任务,这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完成过。而此前其他国家的火星探测任务的成功率之低,也凸显了火星探测的超高难度。作为我国的首个火星探测器,三项重任一肩挑,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航天科技的雄厚实力和航天人的自信。

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高清火星影像

2020年11月24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托举嫦娥五号向着月球飞驰而去。

23天后的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在闯过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个难关后,历经重重考验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成为造访这片永远背向地球的寂静之地的首位地球访客。在中国航天史上打下了“人类首次”的烙印,填补了多项月球研究空白。

要知道,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情。51年前,也就是1970年4月24日,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才刚刚发射成功。

中国人用短短几十年的拼搏,在空间探索领域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曾处处被人卡脖子,自力更生的中国航天如今展露开放与自信

回首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伟大历程,是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的艰难历程。

如今,腾飞的中国航天事业用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世界的合作。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组织召开发布会,宣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独立发展向全球合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充分彰显了中国航天自信和担当。一个开放的自信的中国,正用自己掌握的先进技术造福全人类。

2021年3月31日,FAST中国天眼向全世界天文学家发出邀约,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有关负责人表示,FAST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zonghexinwen/2021/0501/734.html



上一篇:0707海洋科学类——大学专业认知公开课
下一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警:失去吸碳能力的海洋或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