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洋科学》编辑部征稿[10/30]
- · 《海洋科学》杂志社刊物[10/30]
- · 《海洋科学》期刊栏目设[10/30]
- · 《海洋科学》数据库收录[10/30]
- · 《海洋科学》投稿方式[10/30]
海洋科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海洋大学学科英语(7)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副热带高压一直笼罩着很多地区,它就像一个大罩子一样,把空中的蒸气牢牢地摁住了,不让其往高处升,无法接触冷空气,就无法
今年的情况有些特殊,副热带高压一直笼罩着很多地区,它就像一个大罩子一样,把空中的蒸气牢牢地摁住了,不让其往高处升,无法接触冷空气,就无法凝结成小水滴,无法形成降雨。
所以,今年被副热带高温笼罩的地区,始终处于炎热状态,几乎不下雨,甚至天上连一朵云彩都没有,非常干净,于是就形成了旱灾。
为什么有些地区干旱,有些地区却接连下雨?比如广东!
这就要说一下副热带高压的另外一个作用了,它不仅能锁住本地的蒸气,还能阻拦外地过来的暖湿气流。
正常情况下,暖湿气流能将所有的省份都笼罩进去,这些携带水汽的气流,在遇到冷空气之后,会形成降雨,对各个省份都是一样,雨露均沾,没有特殊对待,然而,副热带高压存在的地方,却像是一个罩子一样,暖热气流进不去。
所以,气流就会躲着走,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原本应该下在A区的水汽气流,却因为躲避副热带高压而去了B区,遇到了B区的冷空气,形成了降雨,可是,B区原本有自己的降雨就够了,如今再加上A区的降雨,自然就受不了了,形成了洪灾。
说到底,还是副热带高压搞的鬼,它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下雨!
也可以说,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不开眼的侠客,最喜欢干“劫贫济富”的把戏,劫走了A区的雨,送到了B区,尽管B区的雨已经够多了。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俗语,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虽然他们没有经过科学验证,但他们的智慧却不容质疑。
纵观历史,其实有很多“大旱之后必有大涝”的真实事件,比如1747年,正值乾隆11年,山东潍县县志记载,当年连续8个月没有下雨,赤地千里,鄂殍遍地,好不容易等到了下雨,确实接连不断的暴雨,洪水遍地。
古人虽然没有任何的科技手段,也不懂得什么叫做科学,但他们却懂得总结,懂得从自然当中发现规律,而且,他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利用现代科学也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温之下,地表的水分蒸发,水蒸气逐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之后,遭遇冷空气变成小水滴,继而形成积雨云,然后开始下雨,水又重新回归地表。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点,地球上的水总量是不变的,它一直都在循环,蒸发多少到天空去,就会变成多少雨水降落下来,换言之,一个洞庭湖的水都被蒸发了,就会有一个洞庭湖的雨水降落下来,当然,并不会原封不动回到洞庭湖,因为气流的缘故,也可能降落到别的省份。
同理,干旱地区的水分一直在蒸发,一直在蒸发,却始终不下雨,那水都跑到什么地方了呢?
答案很简单,都被副热带高压笼罩在半空中了,等到副热带高压被冷空气抵消的时候,便是水蒸气上升凝结的时候,也就是下雨的时候。
正常情况下,水分是蒸发一点,下来一点,可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水分一直蒸发,积累了太多太多,所以当副热带高压消失的时候,浓厚的水蒸气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积雨云,原本被蒸发的十几条河,或者是被蒸发的十几个湖,全都在这一刻降落下来,于是就形成了洪灾。
而且,这时候还存在一个问题,干旱会导致土质开裂,这时候突然面临强降雨,很容易发生泥石流等附加灾害,所以,预防洪灾的同时,还要格外注意泥石流。
写在最后: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但他们的智慧是超群的,现代科学今天才弄明白的事情,其实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总结出来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遇事应当提前有准备,既然我们知道了有洪灾的可能性,就要积极应对,做好准备,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8/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