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泉州开元寺:从海洋贸易中崛起的多元文化家园(2)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如今,东西塔不仅是泉州的重要地标,数百年来已经逐渐演化为泉

开元寺东西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

如今,东西塔不仅是泉州的重要地标,数百年来已经逐渐演化为泉州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图腾。许多泉州人爱说:“站如东西塔,躺似洛阳桥。”就是说做人要像东西塔、洛阳桥一样,堂堂正正,不屈不挠。

东为镇国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为五层木塔。现保存石塔为1238-1250年(南宋)建成,为五层八角仿阁楼式石塔,通高48.27米,底层面积255平方米。塔由塔座、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塔中为一根花岗岩块石叠砌的八角形塔心柱,直径约4米,从塔底直达塔顶。塔身外壁每层雕有佛像16尊,共80尊,造像自下而上代表逐渐提升的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须弥座束腰处有40幅雕刻,其中37幅是佛传故事图。塔壁一顺多丁的砌筑方式,以及塔身收分、门龛错位、分段接柱等建造方式,增强了塔身的稳定、美观和抗震能力,体现出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西为仁寿塔(代表极乐世界),建于1228-1237年(南宋)。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高度上略低于东塔,为45.06米,底层面积270平方米。西塔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塔在佛寺格局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个重要的因素,佛教初传入时,佛寺受印度影响,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像开元寺双塔这样的东西塔院格局体现了佛寺格局变革早期的特征,后世并未推广,具有标本性价值。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指出东西塔的宏伟体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非普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所及,从侧面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作为国家指定的国际港口,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完整工程组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开元寺可谓是闽南建筑文化的大观园,石雕、木雕、砖雕等技艺在这座千年古刹传承发展,东西塔、飞天乐伎、‘蜘蛛结网'(藻井)等杰出作品也哺育了一代代泉州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蒋钦全说,闽南建筑文化名扬海内外,在东南亚地区均有重要建筑是出自泉州工匠之手。

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活”见证

有人曾评价:泉州是一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古城。五步一寺,十步一庙,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完全是名副其实。

“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感受过,你很难想到泉州这座神奇的城市,竟然能在同一座城市甚至一条街区,同时容得下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天主教等几十种宗教,实属世界罕见。”近年来,频频吸引著名作家组团来泉采风,“海丝文化”是最核心的主题,许多作家走进古城,纷纷为泉州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特性感叹。

开元寺融合了多元文化精华,寺内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印度教石柱等包容多种宗教文化,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曾给古城泉州带来的影响。

“开元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诸宗并存。”泉州开元寺首座法一法师说,去年《泉州开元寺志》(修订版)出版,共有原志、续篇和补遗三册,按寺志记载:历史上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宗派都在开元寺传播,推动泉州佛教的发展。

开元寺自古至今一直是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是泉州市民最信奉的佛寺,每年举行多场大型法会,比如:每个月农历廿六勤佛日、浴佛节、佛诞日等代表性佛事盛典都会举行法会,宗教传统和民间信俗始终延续。

两年前,知名闽南文化研究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理事洪泓一篇《千年海丝古城泉州 把C位让给开元寺》在新媒体上广为传播。文中写道:“有人说泉州是得益于开元寺的影响,更有人反过来说。无论怎么说,它就在这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也吸引着众多信佛人的心。踏遍泉州,最感到珍贵使我们流连不愿离去的所在(地方)还是开元寺。”这正是现在许多泉州人的心声。( 陈智勇)

作者/来源:台海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zonghexinwen/2021/0422/709.html



上一篇:福田的星辰大海,正向你奔赴而来——2021上海车
下一篇:香港大学积极参与“第二次全球海洋综合评估”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