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

来源:海洋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德国在拥有“SONNE”号、“POSEIDON”号和“LITTORINA”号等一系列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同时,其新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MARIA S. MERIAN”号探测范围可

德国在拥有“SONNE”号、“POSEIDON”号和“LITTORINA”号等一系列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的同时,其新型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MARIA S. MERIAN”号探测范围可达全球任何海域。为深入了解极地气候变化,德国还将建造欧盟首艘具有破冰能力的极地科学考察船,预计2014年投入冬季极地科考。这艘名为“AURORA BOREALIS” 的破冰科学考察船,可容纳70名科研人员全年全天候地在极地开展科考活动。通常,科学家观察极地气候的变化都是在夏季,所获得的数据并不完整。有了破冰科学考察船,科学家也可在冬季采集极地气候变化数据。此破冰科学考察船属于欧盟的合作研究项目,由欧盟有关国家共同资助,建造费用预计6.5亿欧元,由德国威特希拉造船公司设计,船长200 m、型宽45 m、最大吃水深度13 m。该破冰科学考察船的设计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破冰能力和冰面钻探能力,钻探深度可达1 000 m。

日本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重视海洋科学考察船的作用,先后建造了多型海洋科学考察船,目前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国家的行列。除“昭洋”级、“天洋”级、“滨潮”级、“拓洋”级、“白濑”级科学考察船之外,1989年建成一艘3 987 t“白凤丸”,并成功开发了深海潜水考察船“新界6500”,1997年3月建成一艘国际先进的4 628 t深海调查船“KAIREI”,该船装备遥控深潜机器人(ROV)、多道地震等多种先进调查设备,为进一步增加海底特别是深海海底的探测和调查能力,2007年排水量高达57 087 t的大型大洋钻探船“地球号”(CHIKYU)投入使用,该船舯部安装一座巨大钻井架,可在2 500 m的深海进行钻探考察,钻探深度达7 000 m,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海洋科学考察船。

2 我国科学考察船的现状

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主要分布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教育部等部门,其中极地考察船2艘,远洋级科学考察船10多艘,其余均为中近海的小型考察船。

目前我国现役科学考察船约14艘,约占世界总数的3%,与美、日、俄相差甚远。这些现役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中,在吨位上适合深海洋区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只有9艘,包括3 000 t级以上的海洋科学考察船3艘。

我国现有的科学考察船中,仅“延平二号”、“东方红2号”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大洋一号”和“雪龙号”于近年改装而成,其余的科学考察船均于上世纪70、80年代初建造,由于当时造船水平不高存在很多不足。

1) 在船舶性能和设备方面,多数船只已步入老龄之列,船只性能和设备本身落后,仪器和设备也未能得到及时更新换代,正处于由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过渡阶段,现有海洋科学考察船几乎不具备操纵深潜器进行海底探测与取样的能力,缺少深海现场观测取样和处理能力。

2) 在数据处理方面,不具备全船智能网络集成。数据处理工作基本上是由人工或测量设备的数据终端来完成,无法实现海上调查数据的实施卫星双向传输、处理和分析等,学科集成差,现有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只是不同学科共同利用的简单平台,难以实现海洋多参数实时同步观测和系统综合集成的需要。

3) 在运行经费方面,由于船龄老化,大多数科学考察船所用的主机都是当时的国产机或20世纪60年代的进口库存机,这些柴油机的油耗率很高,加之当时要求航速高、主机功率大再加上多年的机器磨损,致使现役科学考察船的耗油量大,运行成本高。

4) 在船舶管理体制方面,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归属多个部门或单位,除国家拨款外,使用经费和设备更新经费无其他渠道。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条块分割的原因,调查的任务少,导致科学考察船利用率低下。

目前,即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有2艘,分别是“海洋六号”和“实验1号”。

“海洋六号”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并建造的世界上首次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海洋地质物理调查船,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主,兼顾其他海洋地质、海洋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该船总长106 m,型宽17.4 m,型深8.3 m,设计吃水5.5 m,设计排水量4 600 t,满载排水量为5 287 t,试航速度17 kn,自持力60 d,续航力15 000 n mile,可在国际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该船于2009年8月试航,投入使用后,将有力推动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进程。

“实验1号”由中科院声学所承建、中科院南海所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协建,是国内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结合科学院重点涉海学科的迫切需要而建造的,主要作为水声物理、水声工程、水下机器人海上研究与试验平台,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综合科学考察。排水量为2 500 t级,采用交流电力推进系统、DP—Ⅰ动力定位、全船机舱自动化,满足无限航区(不含冰区)航行要求,具有耐波优异、安静型好等特点,该船于2008年下水。

文章来源:《海洋科学》 网址: http://www.hykxzz.cn/qikandaodu/2021/0409/665.html



上一篇:渤海钻井平台生活污水零排放技术
下一篇:科海拾贝

海洋科学投稿 | 海洋科学编辑部| 海洋科学版面费 | 海洋科学论文发表 | 海洋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海洋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